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乐观向上,做积极的自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首页   >   青春乐章   >   情感篇   >   正文
情感篇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乐观向上,做积极的自己

发布日期:2023-05-26    作者:刘婷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二是各种积极品质和积极活力的产生和增加。

 

悲观的人说:这件事我完成不了,我太笨了;我这次做好了,但是下一次就不一定了;我能做好是我的运气好……

今天我们来说说:乐观。

 

我们常常用“乐天派”来形容某些人,因为他们遇事想得开,很少有烦心事,及时碰到困难也会自我安慰。

Scheier 和 Carver(1992)认为一个乐观的人总是会对未来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给人带来正面的能量,让个体能积极的面对和解决问题。乐观倾向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将来的积极体验。乐观的人擅长于使用乐观型解释风格。

即在面对失败时,会更多关注事情好的一面,会把失败解释为暂时性的,倾向于从外部寻找原因,他们追求成长,并且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不管别人有什么或做什么,肯定自我,对自己充满期待,促使自己行动再次获得成功。

乐天派说:

我这次没做好,并不是每次都做不好;(面对挫折情景时)这只是暂时的困境,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我做的好是因为我的能力强;我只要用心做,肯定每次都能做好。

 

 

如何训练自己的乐观思维,做个“乐天派”呢?

1.换框法

1)语言框架:用“虽然”代替“但是”

特定的语言给人的体验设定了框架,悲观者常常过多担忧未来,常常用“但是”的语言框架,感受不安、焦虑、失落等消极情绪;“虽然”代替“但是”,内心体验会有所不同,会使人的注意聚焦于当下,看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或资源,对人对事保持乐观态度。

 

2)目标换框:用“结果框架”替代“问题框架”

“问题框架”强调出什么问题,不想要什么,而不是渴望什么,想要什么,重点在于找出问题的原因。“结果框架”强调想要什么,已经拥有了什么,如何达到目标。可以帮助自己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想要的,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抱怨中,变得习得性无助。

 

3)意义换框:将行为与自我分开

改变我们对特定世界或情境的观点或认识水平,找出人们行为背后的意图,有些看似给我们带来困扰的行为或事件,可以通过意义换框,将行为与自我分开,帮助我们找到其后积极动机和正面意图。事情的意义是人加上去的,一件事可以有其他的意义,也可以有更多的意义,可以有好的意义,也可以有坏的意义。


2.归因训练

通过一定的心理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归因技能和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容易存在各种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偏差,形成积极思维,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是增进身心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击败消极体验最好的办法,不是说上100次我能行,而是感受到一些微小的改变带来的一些积极体验

 

3.大声笑出来,勇气就有了

卡耐基说过:“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能带给人们温暖微笑”,笑会改善心理健康,经常笑的人和具有良好幽默感的人活得更健康、快乐。笑不仅克服压力,更能促进呼吸和血液循环,分泌有益于身体的激素,抑制压力产生的有害激素。

 

 

作者介绍

 

刘 婷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员

 

 

供稿|刘  婷

一审(校)|曾  珍

二审(校)|王  芳

三审(校)|罗  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