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始终相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首页   >   青春乐章   >   入学篇   >   正文
入学篇

用“心”守护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始终相伴

发布日期:2022-10-31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嘟嘟嘟……”

“您好,这里是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

9月1日凌晨,贵州师范大学紧急成立了这支由14名博士、教授以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的24小时专业心理服务队伍。截至10月24日,启动“宿舍心晴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校分管领导”五级联动机制,中心共计为校内141名师生提供咨询服务195次,处理校园心理危机事件11次。

贵州师范大学大二学生蒋同学就是其中之一。静默管理期间,性格内向、喜欢独处的蒋同学,发现不得不长时间在寝室学习生活,个人空间被压缩,逐渐出现抑郁烦躁的情绪。于是,蒋同学拨通了心理咨询服务热线。

在初步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后,咨询师开始引导蒋同学放松身体,倾诉压抑在心中的苦闷。渐渐地,蒋同学意识到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谢谢老师把我从泥沼中拉了出来。”告别咨询师时,蒋同学说,原来与室友适当的冲突是表达个体差异的一种方式,不应一味压抑回避,自己以后会和室友多交流,了解彼此个性、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大家相处更和谐。

 

既守好校内心理健康,也守护校外心理防线,通过官方公众号,这支队伍还向青年志愿者、医护人员、青年大学生、高校教师、中小学生及家长等不同群体开展“心理防疫”原创科普,并邀请5位专家开设“专家访谈”栏目,拓宽心理服务覆盖面;针对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组织咨询师撰写“新启航·心方向”系列原创科普, 9月1日至今,中心微信公众号发表原创推文24篇,阅读量27987人次。

 

 

 

 

“当亲属听到患者的负面情绪表达时首先要做的是共情,认同对方的感受和情感,其次是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时刻记着我们让他能说出来,并感同身受地回应,就是给处于恐惧、焦虑中的亲人最大的支持。” 这是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潘运为疫情期间患者家属提供的行为参考;

 

 

“当你想发脾气,或者感觉父母情绪不好时,可以主动按下暂停键,然后深呼吸,待情绪舒缓后,再和父母一起直面并解决问题。”这是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罗禹给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调整心态的“心理处方”;

 

 

“接纳疫情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除了隔离病毒,还要学会适当隔离疫情信息;可以让校园静态,但不能让课堂静态。”这是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系主任程刚给在校学生调整学习生活状态的建议;

 

 

 

 

“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做力所能及的事,避免过度苛责自己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这是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师杨超给抗疫一线志愿者的提醒。

 

 

 

 

目前,相关文章获大量中央以及省级媒体转载推广41次,总阅读量超700万人次。此外,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潘运、副主任罗禹、4名专职咨询师加入贵州省教育系统心理援助专家组;中心9名专家、咨询师加入远程危机干预小组;为龙里县6240名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普查;为贵安新区61名消防战士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筛查服务。

 

 

 

 

 

为了让心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校园师生,中心面向全校2022级新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筛查与建档工作,并组织教授、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录制并推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微课,主题包含自信、自律、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压力与挫折,系列微课推出当日点击量达4000余次。

潘运表示,要利用好心理学学科优势,在特殊时期组建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队伍,随时为师生以及参与抗疫一线的人群,提供高质量、个性化、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把学生“心”安放在最重要位置,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心理关怀。获得有效心理咨询后,贵州师范大学大一新生王同学如释重负:“我从没想过开学就会遇到静默管理。在老师的疏导下,我转换思路,把它当成个人成长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