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摆脱胡思乱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知识   >   正文
心理知识

白熊效应--摆脱胡思乱想

发布日期:2023-10-28    作者:张洪梅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咱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看看下面这幅图~



现在,请跟着我的指令走,身体放松,不要去想白色的骏马,也不要去想牧民们正骑着一群白色的骏马驰骋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

怎么样?你的脑海中此刻是不是正呈现出牧民在草原策马奔腾的画面,奇怪的是,我的指令明明是要求你不要去想这些东西,可你却控制不住自己去想,是不是很神奇?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和同事最开始要求实验对象尝试着在第一个5分钟的时间里中不要想象一只白熊,而在下一个五分钟,要求实验对象们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在整个实验中,要求实验对象用语言刻画他们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当想到一只白熊的时候就按铃报告。

实验结果表明,那些经过言语指导想要努力抑制想象的实验对象,按铃次数是那些没有接受言语指导的两倍,这一现象表明了努力压抑思维最终只会导致思维更强烈地“报复”。


在生活中,这种效应我们或多或少都体验过:

最常见的就是失眠,原本想要睡个好觉开启美好的第二天,却因为刻意避免思考反而导致头脑越发清醒,越睡不着。

在上台演讲前,我们越是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口头说着:“我不紧张!我不紧张!”,实际上早已紧张得心慌意乱、手心湿如雨下。

对于那些正在节食或者戒烟的人来说,越是克制对食物和香烟的渴望,反而渴望变得更加强烈,对美食和香烟越难以抵御。

失恋过后,我们越是试图不去回忆前任,越发想要忘记那个TA,却越是难以忘怀,总是触景生情、陷入循环思考且拼命想要忘记的那个思想怪圈。


为何会被白熊效应困扰于心?

当我们想要转移注意力时,思维就会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这反而增加了我们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让我们对这些“不要做的事”不断地深加工。于是我们便会陷入思维不受控制、自主反弹,越是勉强自己不要想一件事就越忘不掉这件事的思维怪圈。

如何摆脱这只白熊——胡思乱想


01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个通俗的例子,人在哭泣的时候想要努力变得开心是很勉强的。正如对于想要忘却的记忆,我们不要去对抗它,不要去逃避它,不如欣然接受它的存在,用时间去疗愈和淡化它。因为个体一旦开始接纳这件事情,就能以平常心态对待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情就这样在无数次类似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被淡忘掉了。


02推迟焦虑的思考

比如睡觉前脑子里有时会突然想起来某些事情还未处理,却又不是十分的重要,但心里会一直想着它,这时候就可以告诉自己:“这些事情我会专门在某天集中处理”。拒绝提前焦虑,这样就能够暂缓当下的焦虑情绪,进而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03转移注意力

胡思乱想其实就是我们认同自己脑海中所迸发出的想象,而时常折磨我们的往往是这些并非真实的想象。当我们处于胡思乱想的状态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并且是要十分专注于做这件事,这样可以有效的抑制原始的注意。比如烹调美食、拼积木、闯关游戏、做瑜伽等一切自己喜欢且能让自己专注的事儿上。


04合理倾诉,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如果感到有不必要的想法总是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或是内心的消极能量积累过多时,我们可以向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者是专业人士合理倾诉、宣泄压力,并在身边的人身上找到认同:原来不止我自己是这么想的!


作者介绍



张洪梅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咨询员



供稿:张洪梅

一审(校):曾   珍

二审(校):王   芳

三审(校):罗   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