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过去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体验:
跟好朋友聊天,结果好朋友没有热情回应,大脑开始飞速运转:“我最近做了什么事得罪他了吗?”在学习工作时候常常走神,一直纠结要是换个方法处理之前发生那件事就好了。每天晚上因为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在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焦虑到失眠。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分享精彩的生活,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无趣而变得情绪低落。
这些情况非常常见,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生活工作等等人生课题都会困扰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陷入过这种过分纠结的状态。一边想要改变现状,一边又反复思考,导致一整天时间都白白浪费,各种负面情绪接踵而至,最后又陷入自责与纠结的怪圈。

所谓的“精神内耗”又被叫做“心理内耗”,是指由于内心多种想法相矛盾的心理状态,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导致自身心理资源被过度占用而产生的精神疲惫的过程。比如说:在自己很纠结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去想该怎么做,等到最终得出结论时自己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行动了;与人交往时因为对方的语气变化或者表情变化,陷入对自我和这段关系的怀疑中去;常常错误的归因,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揽在身上,导致过度自责……

“精神内耗”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精神内耗”会让人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中,若得不到有效缓解,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失眠、做噩梦等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反应,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什么原因会导致“精神内耗”的产生呢?
01
自卑,总害怕自己出错:在接到一项新工作时,首先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胜任,习惯性的贬低自己。因为一件事反复担心,过度紧张焦虑,但又想通过成功来获得别人的认可。

02
心思敏感:敏感的人会容易捕捉到各种细节,一旦发现别人的表情变化、语气变化就会开始怀疑与别人的相处是否存在问题,尽力去满足别人的要求,生怕自己得罪别人。习惯性的猜测,而不是直接与别人沟通交流。

03
对自己高要求:对过去或未来的事情总是觉得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总担心自己不够好,一旦没有获得认可就会开始新一轮的自我怀疑。

“道理我都懂”,那我们该如何缓解“精神内耗”?
01
学会自我接纳。接纳自身的真实情况,停止对自己的否定,不将自己的缺点放大,勇于承认自己确实没有那么“完美”。

02
停止反复思考,迈开步子去做。陷入“精神内耗”的个体会无休止地进行思考,这时候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阻止自己一直思考下去。勇于尝试,就算会失败,但起码也排除了一条错误的路,远比空想要好得多。

03
放弃不合理的信念。心理学中的理性情绪理论,认为个体对所发生的事件持有的信念和态度,导致了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后果。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习惯性的解读而导致误会产生。如果好朋友没有和你打招呼,不是因为不愿意和你交流,也可能是刚好忘带眼镜了。

04
专注自己的当下。陷入“精神内耗”的个体,会因为疲于思考和纠结而忽略了当下的感受。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当下的状态,做好此时此刻应该做的事情,以免陷入各种复杂的想法中去。在出门游玩时,不需要纠结没有赶上的那班公交车,要关注到达目的地后的快乐充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内耗是自己对自己计较,我们既是“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精神内耗”并不是某类人的专属,每个人都会产生内耗,但要学会正确对待,转化成推动自己成长发展的内驱力。

作者简介

陈露露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员
供稿|陈露露
一审(校)|曾 珍
二审(校)|王 芳
三审(校)|陈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