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航 “心”方向|聊爱好不如聊槽点?“蛐蛐效应”了解一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知识   >   正文
心理知识

新启航 “心”方向|聊爱好不如聊槽点?“蛐蛐效应”了解一下!

发布日期:2025-10-01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早八人的命也是命!今天你“蛐蛐”了吗?


宿舍里,一句“这早八课简直是人类酷刑”,瞬间引发全员爆笑;微信群里,吐槽一句“食堂大妈手抖得像开盲盒”,秒出99+“哈哈哈”;甚至和crush聊天时,“蛐蛐小组作业划水怪”,也比聊星座更能打破尴尬……当代大学生的友谊小船,常常从一次次“暗戳戳共鸣”开始狂飙!


其实,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负性优先效应(Negativity Bias):比起分享积极信息,我们与共享负性信息的人更亲近,人们也更容易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吐槽,真的是社交硬通货!




一、为什么吐槽更容易拉近关系?科学解释来了!

01吐槽是情绪的“窜天猴”

当你说:“体测800米跑完,魂儿还在操场飘”,对方立马回复:“我直接瘫成液体人”,这种笑到捶墙、疯狂点头的快乐,往往比一起追星更来得猛烈。心理学实锤:负面情绪如无语、吐槽,更容易引发共鸣,夸张比喻+表情包式的表达,自带破冰和感染力。



02敢吐槽=敢交底?

想想看,“这专业课老师像AI在念稿”,你敢对刚认识的人说吗?吐槽,本质上是一种微妙的信任测试。它意味着:我愿意展露一点“真实的自己”,赌你是可以放心吐槽的“自己人”。


03吐槽制造“我们感”

人类天生渴望归属。当我们一起吐槽“早八反人类”“PPT比钱包还空”,其实是在无声地标记:“咱们是一伙的!”这种隐秘的认同感比“都爱喝奶茶”更容易让人产生“灵魂绑定”的感觉。




二、警告!吐槽虽爽,小心反噬

别让友情沦为情绪垃圾场

如果每次聊天都是抱怨、吐槽,负面情绪积累过多,友情可能变成沉重的负担,甚至带来互相摆烂的连锁反应。健康的吐槽,应该像放气,而不是泄洪。吐槽之后,不妨加点温暖,比如:“吐槽完早八,不如一起去吃个早饭?”


吐槽有风险,玩梗需谨慎

适度自嘲(比如:“我这实验数据像乱码”)能拉近距离;但一味阴阳(如:“不会真有人喜欢XXX课吧?”)很容易伤人无声。保持善意,是吐槽能变成“快乐共鸣”而非“情绪刺刀”的关键。




三、科学吐槽的高段位指

青铜局:从“安全靶子”开局

刚认识时优先吐槽无公害话题(天气、校园网、选修课),避免涉及敏感区(外貌、家庭、个人习惯)。万能公式:事实+夸张比喻比如:“图书馆抢座比双十一秒杀还刺激!”

王者局:吐槽后,别忘了发糖

吐槽完“这课水得像海绵”,可以补上一句:“不过我整理了重点笔记,发你一份!”骂完小组作业后,加一句:“幸好有你,要不我直接跑路了。”“毒舌+暖心”组合,让你收获又酷又暖的人设。





结语

负性优先效应就像火锅里的折耳根——偶尔来一口,提神又带劲,但如果顿顿猛吃,也容易被“呛到”。适当的吐槽能让我们释放压力,拉近彼此距离,甚至成为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桥梁。然而,在吐槽之后,更珍贵的是依然能看到彼此的可爱与温柔。就像在辛辣的火锅中加入一些清甜的蔬菜,平衡味蕾的刺激;在负面情绪的宣泄后,保留一份理解和包容,才能让关系更加健康持久。




作者简介



陈雨如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朋辈咨询员




供稿|陈雨如

一审(校)|曾   珍

二审(校)|陈   维

三审(校)|罗   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