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日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消费,买吃买喝买穿,那么在日常消费中有什么心理学的效应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定呢?

俗话说“钱要用在刀刃上”。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购买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一直都在追求着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力求能省一点是一点,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价值。商家也是抓住我们的心理,把商品打造得物美价廉,诱惑着我们下手。

既然买东西,这就不得不提到“还价”这件事,比如你去买一件衣服,老板说一百,你想着还价先砍一半,所以你说五十,结果老板说好,你当下觉得亏了,因为老板同意得太痛快,让你觉得你还可以再便宜一点。这就是锚定效应的体现。老板先给出一个价格,你不自觉的以老板给出的价格作为参照。

锚定效应是由行为经济学创始人丹尼尔•卡尼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或决策时,受到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或数字的影响,从而将其作为参考点或基准来进行后续的决定。这个参考点就称为“锚点”。锚定效应可能导致人们在进行购买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到单个信息的影响,而不是全面考虑问题。比如对商品价格估算时,如果在做估计之前,消费者就先接触到一些无关的数值,那这些数值随后会变成估计的起始值,这些起始值就像「锚」一样把估值固定住了。一旦这些「锚」定的方向有误,估测就极易产生偏差。“锚”在生活中是用来固定船的,当商家给出一个“锚”就是希望能固定住你的注意力,让你以他们期望的价格去参考,做比较。
每年双十一的时候,你看到折扣多得满天飞,原价一千现在只要一百。还有电商直播,今天不要9999,只要99.99,你心动,你毫不犹豫就买下,觉得慢一秒买不到就是亏了,买到以后觉得自己血赚。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圈套!先提高价格,给你一个很高的参照点,然后再抛出一个低价,你一对比,觉得太划算了,直呼买到就是赚到。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是精明的消费者,在做正确的决策,但从锚定效应来看你已经落入商家甚至是你自己为自己设置好的圈套里。


所以,如何避免锚定效应对我们的消费产生影响?以下给出三个小建议:
1
首先,我们要做有经验的买家,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自己要购买的物品充分了解,去认真思考,货比三家,多做功课。

2
其次,适当忽略商家给出的参照点,先去了解商品再去了解价格,这样会在商家给出价格前,自己有一个心理价位。

3
最后,极端的参照物一定要有警惕心!商家先抛出售价一万元,再告诉你可以一百块带回家,其实东西只值十块钱。

作者简介

吴汶蔚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朋辈咨询员
供稿|吴汶蔚
一审(校)|曾 珍
二审(校)|王 芳
三审(校)|陈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