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航“心”方向|建构“存在感”,远离“空心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列表   >   正文
新闻列表

新启航“心”方向|建构“存在感”,远离“空心病”

发布日期:2024-11-01    作者:杨郦晶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小时候爸妈总对我们说“你要努力学习”“你要出人头地”,很少会对我们说“你要快乐”“你要学会去爱”,18岁前我们是听父母话的好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随后结婚生子,似乎这一辈子就这样按部就班走到了终点……




有网友如此描述他们的状态: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无力、对自身懦弱的恐惧,现实生活中“空心”的状态很常见。







北京大学教授徐凯文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他认为“空心病”的核心在于: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为何而活、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简单来说,“空心病”就是“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



空心病成因


1.教育过度功利性减少了青少年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机会

青少年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仅停留在让他们获得即刻的满足,而不是从所处环境中探索长远的意义,那么他们容易陷入迷惘。加上没有时间去游戏和获得快乐,那么更无法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徐凯文, 2023)。


2.网络科技发达颠覆人际交往模式,让我们错失一些亲密关系

快递送餐让我们足不出户尽享美食,上网课让我们在家就能给自己充电,网络购物让我们随时随地全球嗨购,网络电影让我们随时享受大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基本完成日常生活所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缺少让我们感到更加空虚寂寞。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区、传统人际互动的严重缺失会导致个人缺乏信念和价值观,最终导致长期的情感饥饿而出现空虚(寻知元,2023)。



3.个人主义盛行导致平庸和狭窄

只顾个人的生活而失去广阔的视野,导致生活面狭窄和平庸。查尔斯•泰勒提出的内在性隐忧(malaises of immanence)主要表现为:意义的脆弱感、庄严感的消退、日常生活的空虚与平淡三种形式(张瑞臣, 2020)。



如何治愈空心病?


1.建立目标创造动机

动机和激情让我们对生活更加渴望(Vallerand, 2012),如果暂时没有目标,可以主动创造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如期末考试不挂科、考社工证通过等。哪怕现在还没什么兴趣,但可以获得方向感,在为实现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感受意义。



2.专注于某事提升自我效能感

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时,会带来“心流”体验,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时间的存在,这种忘我状态会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和充实感(Csikszentmihalyi, 2000)。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工作时,会感到自己与工作融为一体,会喜欢并认为自己适合这项工作,自我效能感得到极大提升。



3.关爱自己关心他人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存在感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基础的安全感。“存在感”即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Längle, 2004)。而人际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意义感来源之一。有研究表明,关爱自己能带来更多的生活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感(Chan et al., 2022)。当你感到压力或疲惫时,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休息和恢复。当自己犯错或失败时,不要过于自责,而是试着理解错误背后的原因,并从中学习。

关爱他人也是获得意义感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努力理解他们的立场和需求。在行为和言语上保持一致性,让人知道你可以依靠。




4.正念冥想感知生命

通过冥想、深呼吸或瑜伽等放松技巧来减轻压力和焦虑。通过正念练习,学会在当下停留,接受而不是评判自己的感受。无论大小,都要庆祝自己的成就和进步。另外,要学会保护自己少受过度工作和责任感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徐凯文. (2023).《橡皮人》的成因、危害及干预对策. 教育家,7,9–11.

张瑞臣. (2020). 意义的空虚感——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隐忧”及其效应. 伦理学研究.

Chan, K. K. S., Lee, J. C.-K., Yu, E. K. W., Chan, A. W. Y., Leung, A. N. M., Cheung, R. Y. M., … Tse, C. Y. (2022). The Impact of Compassion from Others and Self-compassion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lourishing, and Meaning in Lif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Mindfulness, 13(6), 1490–1498. Q2.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Längle, A. (2004).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and the Existential Fundamental Motivations. 1(1).

Vallerand, R. J. (2012). From Motivation to Passion: In Search of the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a Meaningful Life.


作者简介



杨郦晶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员



供稿|杨郦晶

一审(校)|曾  珍

二审(校)|王  芳

三审(校)|陈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