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许多家长纷纷表示“治教育机构易,治教育焦虑难”。《心理健康蓝皮书(2017—2018)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人们表示最需要的心理服务中,有46.3%的人认为“教育孩子”的需求十分迫切。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罗禹认为,教育焦虑就像“剧场效应”,前排观众站起来,势必会挡住后排观众,最终所有观众都不得不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如果大家都坐着,就没那么累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有人认为“治教育机构易,治教育焦虑难”。您认为“双减”将加大还是缓解父母的教育焦虑?
罗 禹:
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个体的不适应,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但个体最终会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在政策调整前期,家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后期,随着政策落地,配套政策的完善、孩子身心健康加强、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等变化,这种焦虑感最终将会减少。
过去,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就送辅导班,能够提升孩子成绩,能够掌握教育主动权。如今,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孩子不补课,成绩是否会下降?如何请家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摆在了家长面前。以往教育方式突然发生改变,会让家长第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教育焦虑就像“剧场效应”所阐释的一般:剧场中,前排观众站起来,势必会挡住后排观众,最终所有观众都不得不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双减”的出台,相当于给观众设定了“剧场里不能胡乱站起来”的规则——要求家长遵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规则。大家都坐着,就没那么累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您认为导致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罗 禹:
教育焦虑本质上是因为“我要比别人好”的心态。职业不平等、家庭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是产生这种心态的两个主要原因。
职业不平等,是产生教育焦虑的第一个原因。家长通常认为工作分为“三六九等”,一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远比“996”的工作要好。孩子的成绩与升学挂钩,升学与未来的就业挂钩。如果成绩差,未来工作就会比别人差。最终,家长对孩子未来就业的焦虑,都反映在了对教育的焦虑上。
家庭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是产生教育焦虑的第二个原因。当下,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将全部的焦点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绩也就成了整个家庭的唯一目标。家庭希望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换来更好的成绩,一旦这个家庭发现大量的投入并没有换来预期产出,矛盾和冲突就产生了,焦虑便由此产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双减”政策背景下,父母和孩子应该怎样调整心理状态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罗 禹:
实际上,家长比孩子更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新生事物,家长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多想一想、看一看;对于害怕被拉开差距的家长,需要认清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立德树人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传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教育过度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品德的培养,这是失败的教育。
当前,家长普遍认为未来的竞争只是知识的竞争。这是不全面的。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家长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到整个人生的长度来看,成功往往不仅由知识水平高低决定,更需要加上个人品行、自主自律、社会责任感等等因素。
家庭教育并不只是让家长学会如何辅导孩子作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比如,家长可以尝试着与孩子共同商议决定未来发展方向。从穿衣服、做作业、看电视等生活小事做起,提高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当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焦虑自然就少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超前或过度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并不能真正代表自己的孩子就比别的孩子优秀。过度学习之后,知识信息可能因为过度牢固,反而不利于迁移,知识越牢固越容易形成定势。从人生来看,我们要更关注谁的耐力好,跑得更久、更远。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第一个孩子练了8周,第二个只练了2周。
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更高?大多数人肯定认为练8周比只练了2周的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两个孩子都学会了爬楼梯,并且只练了2周比练了8周更好。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不是超前教育、过度教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您对“双减”政策有什么样期待?
罗 禹:
“双减”出台后,执行是第一位。希望各所学校能将政策尽快落实落地。如果“双减”能得到有效执行,个人认为,未来三五年,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会得到明显提升,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将逐步缓解。其次,希望能够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解决“双减”给社会各界带来的疑虑。比如,怎样科学地评价学生,如何降低“双减”给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带来的焦虑。
罗禹: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采用行为、脑成像和计算建模等交叉技术,研究情绪对个体行为、脑认知功能以及身心健康的影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在NeuroImage、HumanBrainMapping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篇
转载自天眼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