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贵阳,正值秋高气爽,开学之际,疫情又悄然而至,突如其来地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各种活动被延迟或取消,人与人之间线上见面时间越来越多,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大部分不能奔赴前线抗击疫情,那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面对这次疫情?
首先,在做不了什么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保持常态。上课时我听到学生抱怨最多的一句话是,“疫情期间我什么都做不了,只有躺床上刷手机”。我们常有这样的误区,外界变化了,我也非要做点什么不可,否则我就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我还是每天埋头学习,按时睡觉,就会有种怠慢或焦虑的感受。然而在疫情来临之时,大部分普通人并不需要额外做什么,恰恰相反,为有效阻断疫情蔓延,迅速切断传播链,静态管控下的我们要求非必要不出门,非必要不流动,目的是让城市慢下来、静下来。这时候最需要每个人回到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之事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对我们青年大学生而言,学习是常态,规律的作息是常态,我们常常忽视这种“保持常态”的力量,而把焦点放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上,每日在宿舍惶惶不安,一点风吹草动就敏感不已。由此产生的情绪无从消解,进而可能演变成幻想、恐慌或失望等,做出夸张变形的动作,反而给社会带来麻烦。所以,我们青年大学生先要学会在重要关头稳住,尽量让自己作息照旧,坚守在自己位置,带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需要我们行动的时候就行动,其他时候保存好自己,不添乱。允许自己保持常态,并且应该鼓励更多身边的人保持常态,做一颗即使风暴来临时,也能展现出自己牢牢钉在原位力量的螺丝钉。
其次,培养“反脆弱”能力,与不确定性做朋友。人类对不确定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这次疫情会带来多大危害,还要持续多久,下次什么时候又会卷土重来,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畅销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反脆弱”,“脆弱”的反义词。在《反脆弱》一书中,有两类人:第一类人是头上时刻悬着一把剑,用一根不知何时会断的马鬃吊着的“达摩克利斯”,看似一切平静,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杀死达摩克利斯;第二类是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加强大。前者是脆弱的东西,在动荡中会破碎,而反脆弱的事物在动荡和碰撞中反而会越来越好,如同“风会熄灭蜡烛,却能让火越烧越旺”。迎风燃烧的火焰具有反脆弱性,而风代表了不确定性,具有“反脆弱”能力的事物不会被不确定性事件毁灭,反而能从中获益。
在疫情中青年大学生需要学会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不确定性的随机事件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脆弱的人只希望看到稳定,厌恶小的失败和犯错,而具有反脆弱能力的人会乐于试错,开放地接纳生活中的波动,在一定的压力和挫折中越挫越勇。总之,生活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反脆弱性来应对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黑天鹅”事件。
最后,在可预见的未来,疫情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打完再生活”,到“边打边生活”,一点点调整对生活的预期,直到回归现实,成为生活新常态。负面情绪导致的批评与埋怨只是逞一时之快,彰显自己,却把别人推向了对立面。在这重要关头,放下批评与埋怨,需要我们多用携手合作的姿态,才能联合更多的人,一起让事情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